心在红尘外,人在红尘中
超然反观,是一般平衡论提出的思维方法,就是站在宇宙时空反观人生,站在大自然角度反观小自我,就像老君道眼看凡尘、观音佛眼观人间那样的境界。上帝虽赐给人类一双眼睛,但人仍须借助镜子才能看清自己。唐太宗还须“以人为镜、以古为镜”,只有超然于自我,反观于自我,才会有自知之明。超然反观法对一个系统的认知要超然独立于这个系统,从外部环境、对称系统和内部结构等三个层次整体地去观察和分析。
与“玄思玄想”不同,超然反观站在系统之外去“反观”这个系统。玄思玄想方法是站在系统中,向内玄思系统之结构之结构…直至内无结构之玄子;向外玄想系统之环境之环境…直至外无环境之宇宙。玄思玄想可说是天外有天,超然反观好比天上看人间。玄思玄想于宇宙万物,超然反观于人间万象,妙不可言,老子和佛陀用的就是这两个思维模式。心在红尘外,人在红尘中,超然反观之,世界本来空。
超然反观法的基本格式是:超然于物+反观于物,物外观物,才见真物;超然于我+反观于我,我外观我,可见真我;超然因果+反观因果,因果外观因果,可见事物真相。你超然什么,并反观什么,就看清什么。譬如用超然于名利,反观于名利,就看清名利;超然于生死,反观于生死,就看清生死;超然于自我,反观于自我,就看清自我;超然于时空,反观于时空,就看清时空。
不入人世,焉知人性?不出人世,焉得天性?只有入世出世(入乎其内+出乎其外)——从“当然我”度向“超然我”,出世观世(出乎其外+反观其内)——超然于世+反观于世,如此身体入世,心灵出世,你才能看清“世”的真实面目。如此“超然独立”反观于世,就能“客观公正”认识和评价于世。你原来不明白的事,经“超然反观”一下,就会豁然明白了。
超然反观要求我们以更高的境界自上而下地去观察和分析问题,“反观”是用平衡之法眼去观照,用平衡之道心去证悟,是在事物本质层面上的深度信息加工。王安石有诗云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如果说“浮云”是名利,那么“最高层”就是超然于名利。只有超然于名利反观于名利,才不畏被名利所遮眼。道眼见无,佛眼见空…无论用什么眼,无非化繁为简。
同样,你之所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,正是因为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如能超然于“此山”反观此山,你就识得“此山”的真面目。杨慎那句“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,超然古与今,反观名和利,淡然笑谈时,何似在人间。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也是超然时空反观时空。当局者迷是只缘“迷”在身在“局”中,而“旁观者清”是因为超然于局外。
超然反观是认知事物的思维方法,也是做人做事的境界,更是人生的修炼和功夫。人从不同高度去体验,所悟到的是不同的思想;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,所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。譬如,道家从“无”反观到的是至人,佛家从“空”反观到的是真如,“因缘和合”就是用超然时空来反观万物,儒家从“仁”反观到的是圣人,朱熹从“理”反观到的是人欲,阳明从“心”反观到的是良知。
超然红尘+反观红尘,不过是尘中之尘;超然色身+反观色身,不过是身外之身;超然问题+反观问题,根本不算个问题。超然名利情+反观权钱色,不仅是高维度、高境界,更是大智慧。高人高在超然+淡然+自然…古今东西,凡成大作大家大事者,都有一股超然之气。学会用平衡法眼——观世界+观人性+观世俗,用平衡大智慧——思宇宙+思人生+思价值,就会让人豁然开朗。
俗眼只见物,道眼可见无,佛眼则见空。超然反观当然我,从小我之外看小我,才能更好地看清自我——了解“名利最大化”的那个我,了解自我才可以超越自我——超越“自我为中心”的那个我。从物外观照事物,从我外观照自我,以般若心智照己,以出世心态入世,这正是“超然我”的境界。这好比从上帝的角度看世界,用上帝的思维想问题,见人之所未见,思人之所未思。
本文 投糖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toutang.net/toutangxueyuan/1131.html
1.投糖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