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人做到极致,要么走霸道的路子,要么走王道的路子,你走哪条?

投糖网 阅读:1425 2021-10-03 16:49:47 评论:0
做人做到极致,要么走霸道的路子,要么走王道的路子,你走哪条?

做人的选择

各位,有没有发现,周围的同事或者朋友中,比较成功的那些人,基本可以分为霸道王道这两种路子。走霸道路子的人,做事只有利益,一切以我为中心,凡事不择手段,无所不用其极,有时在别人看来显得非常有魄力。这样的人往往升职很快,他们特别强势,气场很足。这些人信奉曹操的人生哲学:宁可我负天下,不可天下人负我。

走王道路子的人,重义轻利,也就是古人讲的君子。这些人做事不会处处以利益为中心,更多的时候会想着大家。他常关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好,而是大家一起好。这样的人平时是一位谦谦君子,不与人争,遇到事情的时候讲原则、识大体,处处本分行事。但这样的人在没有真正走出来之前,有时太重义,不知变通,很容易被小人算计。

可能有人会说,我既不走王道,也不走霸道的路子,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往极致上走。做人做到极致,要么走霸道的路子,要么走王道的路子。这是由人性决定的,人性当中有义与利的争斗,没人能逃得开。当然,更多人其实是处在中间状态,也就是还没立得住,价值观来回晃、不纯粹。

这样的人现实中太多了,走霸道路子的人,如果还没立起来,干了一些犯众怒的事情后,内心会战战兢兢,也会怀疑: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好?同样的,走王道路子的人,坚持原则,重义轻利,但一再被出卖后,内心会犯嘀咕:我这样是不是太傻,这样真的好吗?

其实,王霸之争是历史上的热门话题,估计只要有人在,这个争论就不会结束。因为根本上,王霸之争关系到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。如果我们认为人性是恶的,并且基本上很难改变,那么就会以恶制恶、以暴制暴,行霸道。

如果我们坚持人性是善的,或者有向善的可能性,就像小孩背的《三字经》中说的”人之初,性本善“,那么我们就会行教化之道、怀柔之道,最终达到和而不同、天下归仁的大同之境。但行王道的人,有一个最大的难题:现实中有很多恶,你如何止恶?用以暴制暴、以恶制恶的方法吗?

什么是王?董仲舒说得最好,他说:“古代发明文字的人,三画而连其中,就叫做王。三画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,中间一竖贯通三横,代表的是通天地人之大道。”可见要做王,并不是很容易的事,必须是通天彻地的大才。仁义与智术必须都有,光有仁义而没有智术是不行的。

霸道是以人性之恶为前提的,一切都离不开利益与纷争,争的方式则是武力。霸道之下,贪为本,用人也是以官位、金钱、美色等作为诱饵。但利益这个东西能成事,也坏事,因为贪欲是无止境的,一旦满足不了,怨恨就会被激发出来。

其实不光是做人,一个国家也是如此。我们看现在的美国,走的就是霸道强权之路,一言不合就会剑拔弩张。历史上,大儒朱熹与陈亮就曾经为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辩。儒家提倡”内圣外王“的王道,法家提倡霸道。但实际上,过去的皇帝基本都是王霸杂用,因为王道难行,霸道易成,但反过来,王道长远,霸道易衰。

做人做到极致,要么走霸道的路子,要么走王道的路子,你走哪条?

孟子曾说:“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国;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。汤以七十里,文王以百里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。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。”

话虽如此,但治国不是说几句话就可以的,虽然儒家坚持人性本善,但要把这个理想照进现实,确实很难。汉宣帝就曾对王道治国心存不满,他说:“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,奈何纯任德教,用周政乎!”

他认为“俗儒不达时宜,好是古非今”,不足委任。可见汉宣帝那个时候,已经发现王道华而不实,好看不中用。但好不好用是一回事,理想又是另外一回事,历代大儒都对“王道之治”心向往之。

过去秦国的商君,也有这样的理想,他刚开始给秦孝公做事的时候,本想以王道来辅佐秦孝公,但聊了半天后才发现秦孝公哪里想走什么王道,根本就是想走霸道的路子。

易学大家邵雍曾把治国之道分为“皇、帝、王、伯”四等,由皇到伯,治国之道逐渐降级。帝不足则王,王不足则伯,伯如果还做不到的话呢?就变成夷狄了!可见在邵雍的心中,最低等的治国之道,也要做到伯,其实这个伯就是本文所说的霸道。

做人做到极致,要么走霸道的路子,要么走王道的路子,你走哪条?

孔子的遗憾

历史上行霸道最好的例子就是管仲,管仲因为他在历史上的卓越功绩,后人尊称他为管子,还有人称他为“华夏第一相”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,根据《论语》记载,孔子的学生子贡,还有子路,都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关于管仲的问题。

当时有很多人觉得,管仲本来是为公子纠做事的,但公子纠死后,他不但没有为公子纠赴死就义,反而又担任齐桓公的国相,好像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仁者。子贡与子路也一样,他们都觉得管仲不够忠义,辅佐两位领导,失掉了节气。

但孔子却纠正了他们的想法,孔子认为,管仲的功业是很大的。他做齐桓公的国相,使齐国称霸于诸侯,天下得到安定。而且管子还率领诸国抵挡住了当时山戎的进攻,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但孔子与管子在根本问题上是有差异的,这个差异就是王道与霸道之争

《论语》中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:齐一变,至于鲁;鲁一变,至于道。这句话乍一看,让人云里雾里、莫名其妙。其实这句话说的是王道与霸道。

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强国,著名的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,他行的是霸道。行霸道最终成就霸业。但这样的霸业在孔子的眼里是不圆满的,因为霸业的前提是以力相斗,以恶制恶,你方唱罢我登场,皇帝轮流做,没完没了。

做人做到极致,要么走霸道的路子,要么走王道的路子,你走哪条?

所以孔子希望齐式的霸道能变成鲁国式的仁德治国,恢复人性的教化。但这里也有问题,就是以前说的,善并不能包治百病,处处标榜仁义反而会滋生伪善。所以鲁国式的治国之道也不行,需要再升级为道,以道治国,也就是和而不同、天下归仁的王道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,孔子心中的王道并非齐桓公的霸道。因为这个原因,孔子曾感慨说:"管仲之器小哉!"读古书不能光看字面的意思,要融会贯通,要能看到言外之意。

管仲本有统一天下的机会,但因为满足于霸业的成就而不再追求王道,是为器小。董仲舒更是说管仲霸业有成后不再修德,矜功自傲、志得意满。

很多人以为孔子说管仲器量小,是因为字面的意思,也就是《论语》中后面说的管仲不守礼制。其实孔子不过是借此事而表达管仲的器量达不到王的境界,器量小的表现是稍微有成就便满足不前。

可见在孔子的眼里,霸道没有问题,但经过霸道后,要由霸道转入王道。可惜的是霸道更符合人性,一般人达到争霸有成之后,便会贪恋已有的成功。毕竟,王道这件事,吃力不讨好,没几个人真的想去做。所以历史上试行王道的,基本上又由王道转霸道。

本文 投糖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toutang.net/toutangxueyuan/1133.html

声明

1.投糖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最近发表